深度|城市发展行业分析报告与年度展望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沉着应对百年未遇之变局和全球性疫情,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一轮科技产业迅速深化,我国身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震荡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流变的环境中砥砺前行,和时代共振,将成为各行业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行业处于历史的拐点,企业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回溯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终为始,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实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镇化进入平缓增长的下半场。由于建设用地和人口总量的限制bob半岛·体育,城市开发边界的锁定,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时代,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随着人口、用地、生态、安全等发展底线约束的加强,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的实施,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建设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和绿色、低碳开发建设成为新选择。
(二)城市发展从工业导向转为人本导向,城市发展逻辑由“城兴业、业兴人”变为“城兴人、人兴业”。
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发展由工业导向转为人本导向,人民的需求从生存阶段追求立足谋生,转向发展阶段追求美好生活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
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人才则成为决定企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新城市主义开始结合,城市发展和竞争的逻辑出现新变化,从过去“城兴业、业兴人”变为“城兴人、人兴业”,即通过城市内涵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多元文化来吸引人才,进而发展产业,以提升城市吸引力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群凭借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长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都市圈和城市群成为人口、产业、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首要聚集地,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潜能的区域,也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承载体。
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投资理念和方向的影响下,政府投资围绕重大项目,重心向补短板、促民生、服务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治理能力和区域经济协同倾斜;企业投资围绕研发、数字化转型以及新动能的培育,新基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消费升级带来新需求、新市场。上市企业与大型央企、国企已开始将合规、ESG与可持续发展要素与企业投资策略和决策流程相融合,逐步向“价值投资”理念转变。
在新技术、新业态、新需求的驱动下,城市发展行业各细分领域的边界不断被打破,相互融合,大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化综合实力,出现平台化的趋势,市场分化也日趋明显。一方面,一些传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企业开始走出舒适圈,积极参与物流、文旅、体育、文化、农业等其他国民经济产业投资,同时也开始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探索一条行业整合、产业融合的新型发展之路。例如,本年度内中伦受托助力凯德投资旗下凯德中国信托(CapitalLand China Trust)、世邦魏理仕股权投资(CBRE GI)等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对上海、昆山、武汉、成都、东莞等多地优质物流资产所进行了收购。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智慧化、数字化、低碳化上升为国家意志,产业数字化、低碳化改造成为大势所趋,一些“局外人”借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的风口,强势入局,如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浪潮等等,城市发展行业传统的“打法”也将迎来变革。
土地开发从重投入转向重产出,实施以综合效益为导向的集约利用,重视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资源价值培育,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配置,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建设各种产业发展要素,促进产业、城市、人才之间的互融发展。带方案土地出让BOB半岛,就是这种逻辑应用之一。
另外,伴随着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新技术的推动,产业业态的交叉融合、弹性工作和生活模式的动态重塑成为“常态”。功能单一的传统用地供给方式,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创新人群的空间需求。新的经济形态、产业业态及消费场景对国土空间的利用方式产生了新的需求,如土地的混合利用。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产业是城市繁荣的基础。积极满足创新创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实现汇聚人才、激发创新、聚集资源、促进产业、繁荣城市的良性循环,即是城市增长动力的培育过程。在抢人才、抢大学资源、抢研发机构的现象背后是政府对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的迫切需求。
202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化零为整,打破支出固化的既有利益格局,将钱集中花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上。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谋划。以贵州为例,贵州省政府通过无偿划转其持有的贵州茅台上市公司股份,由贵州茅台募资收购贵州高速股权等举措积极化解存量政府债务及实施地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究其实质是省级政府统筹区域优质资源的积极举措。
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公布了《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证监发〔2020〕40号),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中伦所参与的 “博时招商蛇口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国金铁建重庆渝遂高速公路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建信中关村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华夏越秀高速公路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产品的成功发行,见证和亲历了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政策的演进过程。基础设施公募REITs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基础设施资产进行定价,提升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同时,也能为地方政府和不动产运营商提供退出渠道,分散风险,降低杠杆,将回收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投资循环。
随着基建投资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近年来中央严格防控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性较强的大型片区开发项目进一步和政府信用脱钩,从政企合作逐步转向企企合作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基于片区综合开发,以区域未来增量收益平衡市场主体投入的ABO、“投资人+EPC+O”等投建营一体的模式被广泛应用,同时项目投资产生的风险、债务以及杠杆也逐步向市场主体转移。
但是,从中伦助力合规风控的此类已落地项目来看,例如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标的保定市莲池区1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国二十冶集团中标的滨海片区开发项目等,该类项目由于现阶段尚缺乏明确的法规政策支持和成熟统一的运作模式实践,在项目投融资结构、回报机制等方面都依赖于专业律师团队的精心设计,以最大程度避免政府隐性债务等合规性风险。
2021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同意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明确对36个项目开展EOD模式试点工作。中伦律师结合参与生态环境部EOD试点项目评审以及为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试点项目、江苏省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EOD试点项目等多个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的经验认为,EOD项目综合性较强,涉及规划、土地、招投标、投融资、项目开发、产业投资、财政、税收等复杂的项目管理和交易事项,必须加强项目顶层设计和合规风控,才能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TOD、EOD为代表的“XOD”模式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理念进一步向应用转化。例如,2021年成都提出“SOD”——体育引领城市营造的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体育产业的创新融合、消费转型升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XOD”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价值,并且在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链价值培育、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有综合性助力,能够为相关部门以及资本市场所接纳。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项目融资的重要渠道。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产品有限,主要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为主,但已具备一定规模和体量。2021年,我国共发行755只共计8027.6亿元的绿色债券,5年间已经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债券支持的范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六大类;债券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囊括了传统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绿色项目和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发行绿色相关债券等等。
中伦在助力绿色金融、引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不断开拓进取。除了为洛阳银行、乌鲁木齐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以及为广东广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发行绿色金融产品项目提供法律服务之外,在2019年还入选国际资本市场协会首届GBP SBP咨询委员会,成为成员单位中唯一的中国律师事务所。2021年,受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中伦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还参与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正朝着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方向转变,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而以人民为中心将成为重大政策的出发点。人本导向将促使政府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搬迁行为,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以满足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移向,未来更多以人本导向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也将成为主流。
以中伦参与的浙江省萧山区瓜沥镇未来社区项目未来社区为例。未来社区是浙江省在城市更新方面的重要实践,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升级版”。未来社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围绕社区全生活服务链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个化”为价值导向,突出“高品质生活”这个核心目标,将社区打造细化为九大场景,进行规划理念、管理功能的提升。但由于该类项目普遍具有投资体量大、开发周期长、交易结构复杂等特征,且项目的落地依赖于区域规划、土地指标和供应方式、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配套政策保障等多项因素的统筹配合,因此也需要专业团队提供全过程的咨询服务。
人本导向也将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目标用户的行为模式、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注重用户的体验,以满足他们各个层次的需求和价值情感的表达为出发点,创造产品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从中伦2021年度服务的项目中也可以观察到,本年度越来越多的产业和财务投资人开始主动参与到了商场、酒店、游乐园和办公物业等综合业态的投资收购项目中,以满足目标用户的消费需求。例如,诺亚控股、领展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投资人收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购物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恒隆地产与凯悦、文华东方、希尔顿等酒店集团合作共同打造奢华酒店;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伦参与的中国首个、世界最大的环球影城项目——北京通州环球影城及度假区项目也在北京落地,该项目将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北京文化新名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是城市发展的两大推动力。以“大智移云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城市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寻求与其他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的交流合作。在本年度,中伦也见证了多个传统工程或生态环保企业与科技型企业的牵手,利用科技手段为基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长江环保集团、三峡绿色基金与太和水股份合资设立公司,以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和质量的水污染治理能力。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数据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资产,围绕信息的采集、融合和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赋予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新的发展动力与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城市治理技术和手段不精细的问题,成为政府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城市也为新兴技术在城市管理、消费服务、产业转型等领域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两者相辅相成。
可见,新基建、新城建双剑合璧,政企投资互相辉映的格局已经打开,而新基建、新城建对扩大投资和丰富产业链的巨大赋能作用也在日益显现。2021年度,中伦就参与了上海嘉定云诚数据中心项目、深圳市宝安区数据中心项目、苏州中侒信智慧互联数据产业园、凤凰传媒新港数据中心项目等多个数据中心“新基建”项目,帮助客户在新基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及中国IDC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大力发展数据中心规划发展、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及运维管理。
2021年度中伦所参与的与“双碳”目标相关的项目遍地开花,在项目投资领域,中伦助力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广西北投水务集团等多家环保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模式参与到长江流域多个生态环保类项目;在资本市场领域,中伦助力市场首单酒店资产“碳中和”类REITs产品在上交所成功发行。
可以预见,“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推进将持续改变我国能源体系、工业体系的格局,对城市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并将深刻影响城市发展各细分领域(如建筑、交通、固废处理等)的发展走向。以固废行业为例,除了需要以数字化、智慧化为抓手,实现提质增效和低碳转型外,在奖补资金退坡和双碳战略双重驱动下,业务重心将由减量化、无害化向资源化、生态化转变;收益来源上可通过EOD等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找到新的收益增长点; 经营模式由单点处置向多类固废协同处置的综合化演进,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物质循环、能源梯级利用;参与方式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污降碳演变,与前端企业协同合作,帮助企业实现源头减碳,开创企业的新发展格局。
城市发展行业的投资大环境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转型半岛BOB,也在倒逼更多企业在投资策略、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上投入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加强企业合规、风控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合规方面,除关注企业日常经营和业务合规风险之外,在当前数字化升级和低碳转型背景下,企业在建设和健全整体合规体系同时,还应注重在工程、环保、安全生产、数据合规等重点领域的专项合规。而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已在合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上走在了前列,例如中伦先后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提供了合规管理体系规划、环保合规专项规划和分供合同示范文本体系建设等服务。
在风险管理方面,结合城市发展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企业除应做好在工程与项目开发、投资并购与公司治理、金融产品与信托业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应对外,还应通过践行ESG理念提升企业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在充满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组织的韧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参见下期文章——许海峰:上海建工的ESG合规与风险管理。)
202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诸多商事合同履行进一步进入争议频发期。从2021年度中伦代理的争议案件中,不乏看到涉及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酒店合同履约等诸多案例,包括群诉纠纷。同时,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多家房地产或传统建筑企业因资不抵债,也将面临破产重整的困境。中伦在助力三胞集团债务重组等大型不良资产处置、企业重整纾困项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各渠道资源的协调帮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一轮科技产业迅速深化,我国身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震荡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流变的环境中砥砺前行,和时代共振,将成为各行业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行业处于历史的拐点,企业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回溯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终为始,探寻行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实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后疫情时代,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全球各地新冠疫苗接种进程逐步加快,全球基建行业实现恢复性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但受新冠疫情反复、通胀通缩压力并存、建筑成本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基础设施领域也仍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增长速度发展远未恢复到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2021年11月19日,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趋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中资企业更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BRIDI《“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21》,“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得分在2021年止跌回升,新型合作模式、新能源结构、新技术支持将进一步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
本年度内,中伦就助力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投资了越南垃圾发电设施EPC工程项目,并助力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参与了柬埔寨2X350MW燃煤电站的运维项目,包括合同架构设计、起草、谈判等。而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以及RCEP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融合发展,未来将出现一个涉及22亿人口、成员国家GDP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巨大经济合作发展网络,将带来强劲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随着《巴黎协定》生效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主流发展模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目标正深刻影响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将聚焦建设环境友好和抗风险的基础设施。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互通并提升沿线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数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建设医疗服务机构、医药科研机构、康复养生基地等健康举措切实提升沿线国家医疗水平的健康丝绸之路,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际环境下,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环境得分相对稳定,但全球新的地缘风险事件频发,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新冠疫情放大了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差异,叠加地缘风险事件影响,“一带一路”国家环境的不确定性升高。
随着各国政府携手合作应对新冠疫情,全球经济环境较2020年而言已显著好转,但是新冠疫情仍是基建行业发展的重大风险。一方面,全球疫苗分配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病毒变异以及各国政府对防疫政策的反复,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带来了重重阻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2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势头放缓,一方面,各国为抗击新冠疫情已累计支出巨额的财政资金,相关国家债务偿付能力已接近上限;另一方面,各国都在积极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主权债务信用风险提高,也同样影响了各国政府的融资能力与基建项目的融资成本。
由于过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因极端天气导致的暴雨、洪涝、泥石流、干旱等气候事件,均可能对基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受阻、人员短缺等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基建投资,导致基建项目不可抗力风险急剧上升。
在后疫情时代,业界领先的国际承包商也顺应时代变化呈现出新的业务发展趋势,值得中资企业深入研究并加以学习。
国际承包商通过兼并优势企业、进行跨领域经营等模式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培育自身优势以及提升基建业务的深度及广度,着力拓宽市场布局、拓展发展空间。为获得与国际承包商的竞争优势,中资企业也应当采用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加速“蓝海”基建投资业务的扩张,寻求与拥有丰富行业经验或相关资源的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随着各国政府愈加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国际承包商逐步将加强ESG管理、建设符合当地经济和生态需要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作为目标,致力于实现基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随着ESG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基建领域的共识,中资企业也应着力打造ESG管理体系,将ESG理念贯彻到企业全生命周期,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基建项目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基建领域的新趋势,国际承包商在基建项目中对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中资企业也应主动寻求变革,搭乘数字化转型快车,致力于投资建设更安全、更智能、更节能的建筑,实现企业基建模式的升级转型。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企业参与了大量“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中资企业在基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一带一路”基建投资新的突破。
中资企业虽然参与了众多基建项目,但对“一带一路”基建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尚不明晰,主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导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中资企业应注重长期战略安排,挑选优质的合作伙伴以及投资项目,避免基建投资的盲目性。
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来看,中资企业对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有所欠缺。在具体基建项目投资中,中资企业往往将中国法律思维代入,未能通盘考虑当地法律体系和合同条款对基建投资产生的影响,导致发生工期逾期、费用增加、不可抗力等情况时,不能有效应对。
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基建项目中,尽管中资企业越来越重视利用国际仲裁等方式作为国际工程的争议解决方式,但缺乏熟悉国际仲裁等争议解决程序专业人员的协助,导致在遇到项目争议时中资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建议中资企业关注项目所在地国政策调整,提前布局,尤其应重点关注在水电站、光伏发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同时,中资企业应与国际或当地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拓展“蓝海”业务,积累项目经验。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树立战略意识,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潜能。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基建行业的发展环境依然充满挑战,中资企业应加大海外风险研究力度,密切关注相关国家的疫情走势、政局变动、主权偿付能力以及社会安全等风险,建立海外风险预警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应根据海外市场的风险评估结果,审慎调整业务布局,适当提高在风险水平较低国家地区的业务比重,合理控制风险管理成本。
就ESG理念而言,可以从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主要关注企业环境合规、员工及产品管理合规、公司治理架构及信息披露合规等。ESG逐步成为基建投资领域的投资理念标准,中资企业应当将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运营和项目管理中,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ESG 管理制度体系,以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为更充分保障企业利益,中资企业应重视争议解决条款的设置,利用国际投资仲裁、国际商事仲裁等中立的争议解决机制处理基建投资纠纷。同时,中资企业也应重视对于熟悉国际争议解决机制人才的培养,借助专业律师力量,在基建项目全过程进行法律审查和风险防范,切实维护中资企业利益。
中伦律师事务所周月萍、周兰萍律师专注于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和环境能源领域法律服务二十余年,专业涵盖工程建设、EPC项目全过程咨询、环保项目的投融建营、环境安全与合规管理、环境诉讼、工程诉讼仲裁等。
周月萍律师,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贸仲工程法律评审专家。
周兰萍律师,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审工程、PPP与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境部EOD试点项目评审专家。
周月萍、周兰萍律师连续多年在“建筑工程”“项目与基础设施” 领域获钱伯斯、The Legal 500等国际评级机构重点推荐。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