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Co-道|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设计教育学术周暨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启新一周年6月3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承办的“Co-道”: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设计教育学术周暨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启新一周年系列活动开幕。此次“Co-道”学术周既是对中国美术学院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启新一周年的教学检验,也是对艺术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展望,旨在构建思想交流与学术碰撞的多样性教育平台,以期大力拓展学术版图,滋养学术涵养之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党委高翔,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院长克里斯蒂安·盖勒林(Christian Guellerin),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欧洲设计协会BEDA前主席派维·塔科卡利奥(Päivi Tahkokallio),浙江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蓝晶晶,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代表及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全体师生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主持BOB半岛。
很多年前,詹明信写了一本讨论科幻小说的书,叫《未来考古学》bob半岛·体育。所有的科幻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未来对现在所进行的一场逆向的考古,正如十九世纪欧洲人想象的未来贵族生活是在月球上骑着自行车悠闲地漫游。这种考古学透射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不开放的,“它并不能使未来具有生命力,哪怕是在想象中”,这证明了马尔库塞所谓的“乌托邦想象的枯萎”bob半岛·体育。
讨论未来,我们未必只是向前看,也可以向后、向源头追索。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哲学bob半岛·体育、教育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自我的技术”(自我的设计),统一于古老的神谕“epimelei heautou(关心你自己)”。根据福柯的考查,这是比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gnothi seauton)更加根本的谕示。这里的“关心”(Epimelei)既是指“事奉”,又是指“训练”,同时也意味着“沉思”,指向福柯所谓的“精神性”——即“主体为了达致真理而用来塑造自己的探究、实践与体验”。
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思辨空间bob半岛·体育,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和教育半岛BOB、创造与传播、生产和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追问:面对“技术-信息-资本-权力”网络所建立起的总体性全球治理,我们如何重塑艺术的创造与教育?面对这种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新的生命,作为一种“人学”的艺术/教育如何展开?
我们看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最近半个世纪的诸种新技术建构起人类的各种假肢BOB半岛,这种越来越庞大的假肢系统正在废除我们的感受力,割裂我们的身心。未来人类的根本困境是感性贫困、身心分离。没错,这就是我们谈论未来设计所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艺术或可有所作为。因为艺术/设计通向的,是一种上手的技艺所开启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一种诗性制作的知识(poietic+heuretic),一种身心发动的知识。
艺术和教育的目的,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们指向同一件事: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实践,一种自我创造的精神生产,一种以人之社会性建构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点滴工程。中国美院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艺术界的艺术”和“学科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更根本的东西;为了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它必须是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新的知行之学,一种自我创造的技术。
朋友们,如果以上我所说的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将会看到,艺术的讯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无数人群中传递,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们在”群与我”的团结中相互学习、交互展开;艺术/设计之作品在高度整合化、自动化的社会中开辟出歧见和想象,艺术之教育在“讯息-景观-资本”的多重现实中为我们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为我们的创造力开辟出一个新的战略空间。
无论艺术还是教育,我们所有的创造、生产,所有的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让人更像人。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创造半岛BOB。
创造绝不只是生产出差异的和从未有过的东西,而是可能世界的建构。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他说:“世界是可能事物的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bob半岛·体育,因此,有许多的可能世界”。这无疑是符合量子理论的世界观。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们可以体验的最美好的事物,是充满秘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物,我们面对着它,仿佛回到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摇篮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返回艺术与科学的摇篮,在那里重新唤起我们对世界的震惊与好奇,那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
创造是最富意义的可能性的生产。想象力只是创造力的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除了想象力,创造还涉及许多东西,好奇、冲动、感兴、关怀、、价值与目的……,还有最重要的,对于未知(unknown)和无名(unnamable)的爱。
创造不是功利主义的目标之达成,也不是工具主义的绩效,而是发明出新的目的地、新的彼岸。朋友们,一百年前的欧洲,发生了一场与美学的,人们怀着重塑艺术自身的冲动,重新发明世界观的雄心,试图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重新确定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那种激进的形式主义不止创造了建构性的艺术,不但创造了现代“设计”之基础,而且企图发动一场感性结构的,试图重组我们的机制甚至社会形式。
一百年后,我们正处在又一场大变革之中,艺术、设计、科学、哲学半岛BOB、、伦理还有教育……一切都再一次等待着重新定义。我们又一次面临“重估一切价值”的关口,我们将反思着,在科学和技术的新的碰撞中重新找到艺术/设计之位置bob半岛·体育,去复兴艺术源发的创生性的感知、表达与制作,为人的保存和发展开启一段新的航程。
开幕式以浙江音乐学院室内管弦乐团乐手们带来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与中国著名音乐家黄海怀的《》开场,“Co-道”学术周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半岛BOB。
作为学术周的首场活动,“坐而论道——共商国际艺术教育协作”中外校长圆桌会议,围绕“东西互鉴:认领共同世界的命题”主题,汇聚中法两国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为国际艺术教育协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
高世名作为“领题人”,向四位“应题人”发起了联合“解题”的学术邀请,聚焦于“普遍社会意识”、“可持续性发展”、“包容社区福祉”、“文化政策互证”、“人工智能向善”、“科技演化策略”、“数字技术嵌合”、“设计人文感知”、“产业赋能未来”等多元议题,激发彼此跨越学术、职业与专业界限的敏锐思考。在场师生作为“听题人”,见证了这场文化思想的交锋,感受到了国际学界对于艺术与教育未来的深刻洞察。
高世名在“人工智能”议题的对线世纪AI背景下,设计不应仅追求实用与利润,而应回归性与原创精神。设计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创新的推手。中国美术学院提倡“两个AI”概念,主张艺术与智能协同进化,超越技术替代,探索未知潜能。面对设计被商业化边缘化的现状,他呼吁设计界重拾社会愿景与伦理价值,通过共同的努力,构建全球共识,创造新生活模式,实现人类与AI和谐共存,为世界构建新的团结与共享视野。
针对“可持续发展”的议题,高翔指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应重构能源体系以应对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工业化虽推动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温室效应”。为实现碳中和,必须转向以新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的体系,如法国正全球推广的风能、太阳能和绿色燃料。他强调,重构能源体系需兼顾安全、绿色与经济性,目前尚缺关键技术,需全球合作设计未来。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例,其发展需融合高速性能、美学设计与技术创新,展现科学、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完美结合,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
娄永琪谈到了AI与设计、认知智能的关系,他强调不应单一讨论AI取代人类创造力,而应认识到人类与机器思维的差异,主张人机协作,各展所长。机器擅长处理海量信息及非结构化数据,人类则具备感性、情感与交互性,若能同步发展,将创造更佳成果。他认为,在AI时代,艺术价值更加凸显,面对技术崇拜,人类亟需重新启蒙与觉醒,保持批判性思考,平衡科技与人文,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
派维解析了芬兰设计风格源于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强调简约、实用,反映对自然的尊重与依赖。她指出,尽管设计重要,但在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挑战时,需跨学科合作。可持续发展是联结各国的共同目标,要求全球共同努力,集合各方力量,应对环境与社会问题,实现人类长远福祉。芬兰设计的简约美学与对自然的敬畏,为可持续设计理念提供了启示。
克里斯蒂安强调了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倡导设计学院整合商学、工程、社科等人文学科,培养具有道德领导力的未来设计师。他构想的教育哲学聚焦于项目管理和面向未来的课程,鼓励学生拥抱多元文化,成为代表本国文化的全球设计师。在国际交流中,学生应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全球设计领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市场的创新。通过跨文化学习半岛BOB,学生能更好地在全球语境下理解和应用设计原则,为解决世界冲突与挑战贡献力量。
6月3日下午和6月4日上午,“Co-道”学术周第二半岛BOB、三场学术活动——“视阈中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教育会议,聚焦“艺科融通”分别展开“国际设计教育和跨领域革新”、“国际设计教育和跨文化教学”方向的探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致辞,深刻阐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长远愿景与核心价值半岛BOB。
韩绪指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交集,而应探索二者深层次的共生关系,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寻找共同语言。在设计领域,功能性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更应关注设计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设计应成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工具。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更是关于美学、哲学乃至生命意义的深层探索,挖掘那些无法被简单建模的美学体验,从而提升人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本场会议邀请业界学者、行业专家分享前沿观点,探讨了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设计教育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融合艺术与科技的新型教育形态转变,以应对泛数字技术、社会包容性、环境危机等全球性议题,尤其是如何在跨学科的语境下,促进媒介、技术、理念与实践的交汇共生,在智能生成BOB半岛、可持续发展、健康生活、系统整合及生态伦理等领域,寻求设计与科技、自然及社会的深度联结。会议强调设计教育的角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其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成为能够跨越物理、虚拟与心灵世界的创新者。
面对新时代的转型需求,会议倡导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团队,培养跨语言设计思维,构建跨文化课程体系,促进学术思想的自由对话、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强调了教育质量认证、科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性半岛BOB。会议就跨文化“学理教育”、“教学模型”、“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和“能效评估”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以期加强“国际学术伙伴圈”的合作,推动设计思维的多语言教育、研究、交流和实践,共同促进国际设计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6月4日下午,“Co-道”学术周最后一场学术活动——“视阈中的艺术与科技”国际设计学研产会议,聚焦“科创联动:国际设计教育中的学研产新生态”,展开关于科技创新与创业、校企合作创新、学研产孵化基地等方面的探讨。
本场会议深入探讨了国际设计教育界如何通过“学-研-产”系统的深化与优化,实现人才增益与社会储备力量的有效提升。会议指出了跨学科领域与跨文化语境下的“科创联动”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科技应用、创新激励与创业融合,构建集学术研究、产业实践与教育培养为一体的协同机制,倡导构建开放的教育合作平台与创新设计孵化基地半岛BOB,为设计创意工作者、科学家、工程师及企业家提供资源共享、思想交流与技术研发的空间,以此激发“学研产”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活力,整合艺术与科学的力量,共同应对国际政策、人文环境、设计教育等多领域挑战,开创一个更加开放、活力四射、充满机遇的产业未来。
开幕式组:张芊梵、徐姝皓、赖俊杰、李汶珈、程思、傅书玉、郑周舸、刘冰、孙心语、陈乐艺、肖莹、任钰楠、樊纪雯、吴登帅、董之、顾佳盈、张嘉悦、鲁乔寒、王慧乐
“Co-道”组:张佳乐、汪逸婷、王羽佳、陈蔚宁、方思琦、卢炳秀、裘雨馨、王晨语、叶涵之、范希媛、龚佳琪、李美乐、邵伟达
“Co-学”组:杨紫清、周稚悦、洪晴雨、章王艺、卞远馨、徐子惠、曹易斐、高嘉璐、李悦、钟冰娴、陈悦、乐景涵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