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保护自然的方式十篇自然保护小区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物种栖息地、风景林、水源林等区域或地段划建而成。它一般面积较小,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由所在管理区或村委会负责管理。参与式理念或方式是当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在发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它意味着发展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参与了决策与规划,参与了项目的计划、项目实施监测与评估。
本文试图引入自然保护小区保护方式,并使用参与式方法把社区村民动员起来参与了自然保护小区的筹建规划BOB半岛,以便能探索出一条由社区自己主张建立,自己规划筹建,自己独立管理自然保护小区的持续有效的途径供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管理工作参考。
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缩写为PRA)是从国际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泛应用的农村快速评估(Rural Rapid Appraisal,缩写为RRP)调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如农村社会学、人类学等,经过多年的演变,于9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迅速推广应用的一种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它通过在外来者的协助下应用多种技术或手段如群众会议、半结构访谈、作图讨论、分级打分和分选、群众环境诊断、参与性行动研究等引导当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调查评估分析过程,让当地群众成为调查评估的主体力量,从而由他们分析与他们生产生活有关的环境和条件,归纳识别出更符合当地实际的问题,并制订今后的计划和采取相应的行动,使项目开展行动的规模大小、预期产出、监测评估更符合当地群众的标准,最终让项目成为群众自己的项目,项目可行性和持续性更为显著。
参与式规划是指在“参与式发展”和“内源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的指导下,规划者与发展主体共同参与,分析区域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区域资源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监测和评估鉴定新的问题,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活动等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循环活动的过程。
采用PRA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拉最屯和板黎屯的基本情况,期间使用了基本情况调查表、半结构访谈、绘制资源图、编制村屯大事记、季节表等技术手段。获得的基本情况内容包含有人口、宗教、医疗、文化教育、主要经济活动类型、家庭经济收入、山林地、耕地和木材、薪材等资源利用情况,这有利于外来者能迅速把握这两个自然屯的情况,以便在日后保护小区规划设计讨论中理解社区村民的表达,引导讨论集中于焦点问题上。
为了解当地居民对拟建小区内资源的认识和对建立保护小区的态度,我们设计并发放了建立小区意见征询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桫椤和格木的认识上,拉最屯和板黎屯村民至少有50%的人认得桫椤和格木;50%的人表示一直都认得桫椤和格木,只是自己对它们的称呼与中文名不同而已。此外,67%的人知道桫椤和格木生长在什么地方,并且62%的人到过,但96%的人不知道桫椤和格木的数量。在对桫椤和格木用途的认识上,拉最屯79%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桫椤黑桫椤有什么用,板黎屯79%的村民表示知道格木可用于制作家具和根雕工艺品。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在群众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桫椤类植物是“恐龙时代”的“活化石”,介绍了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植物地理区系、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地质变迁等方面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
通过绘制本屯自然资源分布图,社区村民们对桫椤和格木资源状况、现存天然林状况、经济林分布状况、水源和耕地等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他们认为桫椤植物并不像其他杂木那样容易繁殖生长,只多见于拉最大沟内,其他地方少见。在拉最大沟,由于种植八角经济林持续需要山地,大量的天然森林已经被砍伐,桫椤植物也随之被砍伐,其数量越来越少,生长分布的地方也大幅度收缩,现只多见于拉最大沟上部靠近大明山保护区边界一带。格木分布于绿大水库的后山上,和其他杂木林作为水源涵养林而保存下来。但由于烧柴砍伐、建材用料以及这两年制作为根雕工艺品而被砍伐,数量在减少,大直径的格木则更少,目前格木仅存于两江镇岭合村太阳山上,其他地方未曾发现过BOB半岛。拉最屯和板黎屯的村民们直接从水源逐渐减少的感受觉得不能不再保护桫椤、格木以及和它们一同并存的杂木林。
要筹建自然保护小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小区,要了解自然保护小区的特点和发展进程。这些知识是我们外来者所掌握的,因此,与村民们相互学习很有必要。为此,我们从自然保护小区在全国和广西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小区的功能作用、面积大小、审批程序、组织管理和成功案例等内容一同与社区居民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自然保护小区由于面积比较小,适合像我们村屯这样的小地方,因为也没有很大面积的集体山林地。自然保护小区管理方式比较方便实用,避免了现有人工林经营管理需要与保护出现矛盾时,经营者需层层上报、申请办理手续的麻烦和担心。国家有对自然保护小区的支持政策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发展快增强了我们建设自然保护小区的信心,对小区的建设我们给予支持并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这样的交流结果正好与问卷调查结果相一致――“要保护桫椤黑桫椤和格木,两地92%以上的居民表示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有专人管理的方式来达到”;“92%的人愿意在建立保护小区涉及居民的林地林木时,如果在原来林地所有权或承包权不变更的情况下愿意让自己的林地林木列入保护小区的管辖范围”。
在经过有生态学专家、保护区工作人员、社区代表等人员参加的现场考察,收集资料,初步整理后,我们召开讨论会展开讨论。大家就致使格木林和桫椤林保存面临威胁的成因分析整理归纳出有:被人砍伐、所依赖的天然森林环境在发生不利的变化、桫椤本身生存与竞争能力不强等3个威胁因素和对桫椤及格木林的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桫椤黑桫椤及格木林的保护尚未组建管理机构、对桫椤黑桫椤及格木林的保护尚未建立投入机制等到3个限制因素。对这些问题因素,我们运用“5个W”(即:who、why、what、where、when)的方法引导大家剖析,并以问题树的图形展示因果关系,以便在讨论目标体系时将问题树转化为目标树生成目标体系,保证了目标与问题相互关联。
在群众会议上,我们通过作图和制表与村民们一同分析了与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这个目标有相应兴趣、需求、能力和影响(权力)的12个利益相关群体(相关者)。作图的方法可以让利益相关者有谁、发生什么样性质的影响、影响大小或者关系密切程度在图上明了地展示,易于理解。制表则是再次对图解内容的归纳的利益、避开的矛盾、统一的目标、可寻求的帮助、必要的协调等有了比较清晰表述,易于形成共同的看法。经过此步骤,规划者对拟建自然保护小区应要平衡的了解(见表1)。
保护小区管理者成员之一,领导组织社区群众建立保护小区和开展保护工作;带领社区群众实现该目标与委员会工作职责相一致。
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大多数支持建立保护小区和保护工作,可促进目标实现;少数人砍伐利用林木林地、采集药材、捕猎等,对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4 西燕镇和两江镇政府 正 保护小区管理者组成成员之一,领导组织社区群众建立保护小区和开展保护工作;目标与镇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一致。
5 大明山保护区 正 倡导建立保护小区,合作者。促进目标实现能维护大明山保护区保护对象的完整性。
6 上林县和武鸣县林业局 正 负责对保护小区的建立进行规划和组织上报,对保护小区管理机构的工作有直接指导和监督作用。
12 上林县旅游局 正、负 主导旅游发展规划并审批,利于保护小区旅游开展,反哺与促进保护小区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对自然环境有负面影响。目标的实现可为本地旅游提供景观资源。
从《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来看,自然保护小区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可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来建立。社区要建立和管理桫椤、格木两个自然保护小区,对村民来讲,这是个全新的课题,他们觉得困难。为此,我们在有镇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等参加的规划讨论会上,把自然保护小区的性质、目标、机构构成、管理人员组成、机构职责、经费来源、经费开支途径、监督等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与运行体制内容摆在桌面讨论。与会人员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建议bob半岛·体育,最后大家认为:两个保护小区的管理组织机构直属于村委会领导,议决事制度实行村民大会会议,监督制度实行政务公开。保护小区管理机构业务上受县林业局直接指导,内设机构有办公室、财务室和巡护(山)队具体办理保护小区对外业务、财务和巡护等日常事务。一个自然保护小区人员共8人,其中,配备保护站站长1人,副站长1人,办公室3人,财务室由办公室人员兼任,巡护队3人。保护小区由于村委会成员或村民都没有执法资格,所以小区的林业行政执法和森林公安执法由县林业局直接辖管。自然保护小区运行经费按照拟建的组织机构,机构每年正常运行经费需要10.08万元,其中人员工资8个人每年共7.68万元,办公经费每年2.4万元。作为一个自然村,如何筹资到稳定的和足够的人头经费是自然保护小区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为此,大家提出了6条建议,包括把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纳入作为自然保护小区经费、将自然保护小区的人头经费纳入县财政支出、争取获得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市林业局动植物保护经费支持、争取大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能将小区的项目建设纳入大明山保护区联合防火、联合执法、资源共享、社区共管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中取得项目经费等等。
在社区群众了解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目的和如何管理自然保护小区后,大家基本认可有必要建立自然上区来保护桫椤、格木以及与它们相互依存的天然林。正如前面所述,在强调自然保护小区要处理好人工林的经营活动与保护行动的限制冲突,明确原先林地林木权属以及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两个自然保护小区的范围和面积比较顺利地确定下来。拉最屯桫椤保护小区区划为面积112.9公顷bob半岛·体育,板黎屯格木保护小区区划面积245.6公顷(见图1)。
显然,拉最屯自然保护小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桫椤黑桫椤资源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旗舰物种为桫椤,其他保护物种为黑桫椤、金毛狗、兰科植物。板黎屯格木自然保护小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格木资源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旗舰物种为格木,其他保护物种为金毛狗。两个自然保护小区的性质是群众自愿建立,村民自治的属于珍稀植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它具有公益事业的特点,国家以及地方有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同样适用。在讨论自然保护小区目标时,我们引导与会者确定的目标要达到“具体、可测量、可获得、结果取向的、时间限制(即‘SMART’)”标准,并保持各层次目标间的逻辑关系(表2)。因为,合理的目标反过来也能为规划者寻找到自然保护小区可以开展的一些管理活动。
用积极的语言将问题树表述出“问题解决后应该达到的状态”后即可形成目标树半岛BOB,在此转化过程中,每个原因被排除后可以对应生成一条对策。此外,运用“头脑风暴”和“SWORT”[2] 的方法也可由与会人员无拘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针对解决或缓解6个格木和桫椤林保存面临威胁因素和保护管理限制因素生53条对策。同时,在会上,大家一同对这些对策进行“可行性/行动矩阵”分析,按建立保护小区的目标和管理宗旨确认选择原则进行筛选,最终确认对策是否入选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见表3)。本次规划中根据村民的意见和筹建工作的目的,将申报和建立保护小区、组建机构、配备办公、巡护设备等9项行动列为筹建工作的优先行动,投资概算约15万元。
总目标:长期有效地保护桫椤、黑桫椤和格木种群资源,逐渐发展扩大格木林面积。 桫椤、黑桫椤和格木植株数量 固定样地监测 保护小区正常运行并发挥职能作用。
具体目标:1保存现有的桫椤、黑桫椤和格木林株数量不变 桫椤、黑桫椤和格木植株数量 植株调查统计报告 砍伐现象少和森林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化。
2保存现有的森林面积不变 森林调查面积 野外小班面积沟绘统计 火灾极少发生和林地不改作他用BOB半岛。
4对保护对象发生干扰与侵害的人类行为得到控制 案件件数处罚人次 档案记录 大明山保护区、县林业行政和森林公安分局的支持
3管理机构得以正常持续运行bob半岛·体育,巡护工作正常开展。 机构建立文件,经费落实文件,巡护工作记录 机构批准设立文件,会议记要,档案记录 保护小区获得批准建立
参与式方法在筹建自然保护小区研究中使用时能够快速收集到需要的基本情况,使外来者和当地村民了解他们所处的社区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参与式方法使外来者和当地社区村民共同分析情况,剖析原因,确定目标,寻求对策,协同规划、制订行动,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得自然保护小区的筹建规划符合社区村民实际想法,符合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所需要的可行性分析和总体布局等内容与要求,能满足立项需求和自然保护小区总体规划需求。
参与式方法能使外来者和当地社区村民相互学习,让专家知识与乡土知识在讨论、磋商中相互交流和吸收。
参与式方法可以改变外来者和当地社区村民对筹建自然保护小区项目的态度。当地社区村民由对项目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等待观望,到因能用自己的知识在项目中表达而产生兴趣,最后因觉得自己有能力参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积极主动的热情。外来者也从我带来项目我带你们来做的想法,变化到相信当地居民的判断、见解等能力,乐于提供想法讨论,改变追求“行动规模大、内容表述齐全、测算高精度、设计讲究资质”等想法。
编号 对策 技术可行性 实际可操作性 经济可行性 环境可受性 优势 社会可受性 优势或作用 存在困难或问题 入选
1 建立巡护队伍 1 1 1 1 1 1 及时阻止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需要有长期的经费支持 √
7 全部退出不得种植八角 1 0 阻止因种植八角需要而引发的砍伐行为 与村民的发展需要冲突 X
7 按照法律打击砍伐者 1 1 1 1 1 1 阻止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需县林业执法部门支持 √
9 找些活计给本地卖桫椤药的人改行 1 ? 1 1 1 1 减少对桫椤资源的利用 面广难调查
10 多引些项目帮助本地农民致富 1 1 1 1 1 1 减少对林木林地资源的依赖 需农业和扶贫等多部门对口支持 √
[2]周丕宁.广西大明山/龙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SWORT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119): 27-30.
从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平衡、不破坏自然资源前提题下对区内资源的综合利用,既提高了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又有利于增强自然保护区内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旅游管理的角度而言,针对自然保护区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很大一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存在建设资金短缺现象,导致自然保护区各项基础设施缺乏。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整体来看,区内相应设备和基础设施也都极其缺乏。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正是以往的管理过于落后致使的。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既能保证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又对自然景区进行有效的改造,将部分经济收入的资金用于区内保护工作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用于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资金筹集、融资渠道也就更多,这无疑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常状况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需用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政府财政、私人投资以及保护区自筹资金等。由于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很大,未来私人投资开发和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行为将逐渐增加,会有更多的个体(私人)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中。
普通旅游形式是遵循产业的管思想和管理模式,对旅游对象采用掠夺式的开发,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低下。而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是为了让旅游对象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知识bob半岛·体育,让旅游对象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获取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享受,同时,生态旅游将当地环境教育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了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的旅游形式深受大众的青睐,虽然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但在中国生态旅游不应成为高素质高消费的特权,只要能自觉珍视旅游环境和资源,并以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知识为旅游目的,都能够成为生态旅游对象。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大众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通过导游对当地环境资源背景的介绍和宣传,有效促进了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很多自然景区都能够看到旅游对象自带垃圾袋,将果皮等垃圾装入袋中,不文明的旅游活动现象也在减少,这都能够体现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如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bob半岛·体育,那么,全民环境资源保护意识会得到全面提升,自然景区的环境也将不会遭到恶意破坏,可以有效地解决自然保护区环境损坏的问题,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和建设,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产业非常多如交通运输、餐饮、产品制造以及宾馆等多个行业,倘若一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被成功开发和利用,将会带动周边的上述产业共同发展,这给当地的百姓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经建立了区内管理办法,但由于政府对自然生态保护重视不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其宣传力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因素,大众对自然生态保护并没有保护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以后,旅游对象逐渐走进自然保护区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旅游对象的不断传播,政府的大力宣传,自然保护区被更多的人熟知,并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未来会有更多的旅游对象进入到自然保护区内游玩,感受大自然环境带来的安逸感和舒适感。要想使旅游对象进入到一个脱离世俗的拥挤和喧闹的环境中,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里,则生态道德教育非常关键,对旅游活动的全程需要提倡生态教育,这样既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维护,更能够实现区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社会与生态效益,使三者有效地达到协调。
众多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开发的环节中,由于只重视经济利益,缺乏足够的调研准备工作,有些开发商迫不及待地希望早开发,并且以快开发的形式尽快获取效益,根本就没有实施有效的科学论证,又未依据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开发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大规模地盲目开发,导致自然保护区开发后期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使当地的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开发商盲目建造人造景观,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性、协调性以及整体性。在自然保护区随意乱建寺庙、开山炸石等,这种结构性的破坏,对生态环境而言是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种行为与当地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相关职能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重视不足,造成自然生态保护区人为破坏现象严重,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BOB半岛。虽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严惩,但是人们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自身,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足,对破坏自然保护区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处罚不到位,使自然保护区被破坏程度加剧,当地政府未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使本地方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以及整体性受到破坏,使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无法紧跟旅业发展步伐,使地方经济效益降低。
首先,在没有进行足够的调研、相关的评估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基础认识模糊的状况下,对自然保护区采取大规模的开发;其次,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时考虑不够长远,未依据现阶段生态环境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生态旅游开发设计中未将环境保护信息的培训列入其中,对项目经营开发者实施的资源保护也未列入设计中,使经营开发者对保护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不利于区内的生态发展。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多样性,并具有独特性,正是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原始性,使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系统,缺乏总体布局规划以及统一管理,对旅游项目实施粗放式管理。另外,管理人才欠缺,科研人员不足而平时的科研任务又繁重,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这些科研人员缺乏对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要重视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型人才,这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生态本身具备自身修复功能,但是在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中,还是要以保护为主,因为大众对生态旅游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入,现阶段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环境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这需要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又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施自然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在旅游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对保护对象的破坏,同时使旅游资源最大化,利用对旅游对象实施分流,对自然保护区已经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应合理制定功能分区,核心区禁止各种资源的开发活动;服务区位于自然保护区边缘是旅游对象集中休息的场所,由于服务区处于与外部相邻,所以任何交通工具均可以通过;密集游憩区是旅游对象活动的集中区域,因其旅游对象集中,人员密集,所以只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进入。在自然保护区其功能区的划分比较关键,随着自然保护内容的不断增加,由于在进入功能区前已经将一些旅游对象作了分流,所以进入功能区的旅游对象越来越少,相反功能区则对旅游对象的吸引力再不断地增大。对于自然程度高的地方功能区的分流作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自然保护区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只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并在确保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合理地利用。虽然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但在已经建立的近2000个保护区中,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造成保护对象、资源品位以及区位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前应区内的旅游资源实施分析,进行详查与评估,依据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特点,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制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并提出规划的基本原则、总体思想、具体目标。其中规划的内容包括:依据市场需求特点对生态旅游产品实施开发规划:依据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景区及服务设施实施规划;依据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商品实施开发规划,其中对生态旅游商品及产品的开发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其次是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的保规,许多部门依然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各行其是,执法不严导致盲目开发屡禁不止,在利益的作用下,一些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法律机构出于自身考虑,对一些不文明的开发现象任其自由发展,给国家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部门治理自然保护区时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将立法与执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同时,景区的管理工作出现多方介入现象,而这种状况十分严重,国家派遣的管理队伍、当地街道居委会以及开发商运行管理工作人员,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使管理十分混乱。如何组织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国家应组织专家论证,选择并确定合适的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不断加强法律建设,并重视相关管理为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追求经济效益,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
王朗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部的平武县,是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区,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1989年的调查,这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人为干扰最少、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区内还有着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完整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熊猫的特殊吸引力是王朗开展生态旅游的天赋条件。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部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旨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寻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王朗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就是平武ICDP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王朗的生态旅游从1997年开始启动,在经过最初三年的规划筹备之后,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运营。入区旅游人数在2001年即超过1万人,旅游收入达40万。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王朗的生态旅游以它鲜明的特色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的反响。2001年王朗的生态旅游顺利通过了国际着名的生态旅游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的生态旅游认证,2002年王朗的生态旅游被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典型案例向当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推荐,王朗的生态旅游开始有了国际性影响。同年,王朗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部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王朗的生态旅游又通过了“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达标阶段的评估,这在当时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第一个。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王朗的管理、科研、环境教育、监测巡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bob半岛·体育。王朗自然保护区因此三次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并且因为在有效管理、生态旅游、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列为51个“全国示范保护区”之一。
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同,王朗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保护区协调发展的要求,而非单纯的经济目的或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借鉴了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王朗的生态旅游一开始就避开了其他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大众化旅游开发的误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王朗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鲜明的“小众”特点,可以称之为小众型生态旅游。
“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它以旅游市场中对其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为目标市场,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方式都针对性地围绕这几类小众游客的特点展开。王朗的生态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且通过网站、媒体宣传、会议、信件、电话甚至私人接触等方式与这一部分“小众”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王朗所选择的这几类游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花费高,因而构成王朗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据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这一部分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成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成为王朗生态旅游最大的竞争优势。
王朗的旅游实践不但找到了适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的生态旅游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服务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通观王朗生态旅游十年的发展,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它算不得成功。每年30万~40万元的收入,恐怕是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公司所不屑的。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国际合作和社区工作,使得保护区走上了一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仅以科研
为例,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年是自然保护区对外合作和科研发展最快的时期。王朗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金的注入。保护区已先后成功地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合作,在巡护、监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个数据库。同时这些科研成果又被成功地转化为讲座、解说、生态小道等生态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王朗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朗模式自身的生存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绵阳市的《2000年~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就把王朗白马景区作为绵阳市旅游开发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纳入了绵阳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局。2006年,为了加快王朗白马地区的旅游发展,由绵阳地方政府做媒,平武县政府与大型民营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四川汉龙集团签署协议,计划由汉龙集团投资3个亿,将王朗白马景区打造成四川第二个旅游目的地,形成四川第二大旅游经济圈。2006年12月汉龙集团接手了王朗的旅游经营。王朗保护区内形成了王朗管保护,汉龙新公司管旅游,平武县的王朗白马风景区管理局协调旅游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开发理念上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协调问题,目前王朗保护区内的旅游发展进入了紧张的磨合时期。王朗保护区退出了进行中的“绿色环球21”的生态旅游认证,汉龙集团提出的修建林区道路、整治宾馆设施等计划无法开展,景区内游客人数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护区周边开展旅游接待的白马人为了面对开发商进来后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的局面,自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
在目前的王朗景区内,围绕旅游开发,交织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的矛盾、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商的矛盾、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王朗的生态旅游可能就此夭折。
王朗生态旅游的探索和实践、它目前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王朗的生态旅游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得到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王朗的,也是所有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
没有人不知道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但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应当如何定位?是象“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一样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的一个工具?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之初就应当明确其旅游定位,才能避免在经济运作中迷失。
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遗产一样属于“遗产资源”,遗产资源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遗产旅游经营创新的关键是遗产本真价值的展示。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在本质上是非营利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不应当拒绝大众游客,但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主要有自主开发、对外招商和联合开发等几种模式。选择何种开发模式应当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具备自主开发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鼓励其自主开发。尤其象王朗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自主开发旅游的经验、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并且为市场认可的自然保护区应当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走自主开发之路,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支持。对于那些不具备开发资金、人才、经验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招商引资或联合开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遴选、监控和退出机制,确保其旅游开发不违背自然保护区的总体目标。
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处在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地区,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有着强烈发展地方经济的意愿。这种发展经济的强烈意愿与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往往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这种意愿和行为又因其作为一种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而影响着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方向。
地方政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而忽视自身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发展观上的偏差,也有深刻的制度设计根源。对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的自然保护区来说,迫切需要明晰产权,改变产权主体虚设的状况,设立权威机构自然保护区的产权,并且适度回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条状垂直控制。这是使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健康发展并服务于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
[1]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40
[3] 徐嵩龄.论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兼论“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与“遗产资源”的旅游经营异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41-47
[4] 李晟之.小规模: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选择——王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探索[J].农村经济,2003,(1):40-43
高保护价值森林有着较多的生物种类,并且生态环境特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倘若在现阶段不能确认人类的经营活动是否会影响到高保护价值森林,那么就应设定有负面影响。这需要定期采集信息。当信息证明某种经营活动确实损害了森林的生态,应及时制。如果信息不能证明经营活动会影响到森林的生态,那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措施对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限制。毕竟人类的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影响还是有的,其损害也是不可逆的。
经营和管理保护区的过程中,其实有较多的共管性和参与性的内容。参与式的林业经营,是在一个集体的活动之中,所有参与者,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或团体,都可以在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拥有活动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但是管理举措和技术举措,更是先进的理念,强调的是适应性、协调性和弹性经营。该模式能够转变林业机构,并有较多利益双方的参与,特别适合经营社区林业和自然保护区。
随着美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美学开始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积极的应用。景观美化经营在美学理念影响下,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美观性。对森林进行美感的规划,是人类的意识所趋。只要推行一些维护自然生态稳定和平衡的措施,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规划造林景观、抚育幼林景观、更新森林景观等。该经营模式能够发挥出森林的培育潜在功能和人们的游赏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园区,供游客赏看。此模式只适合经营景观价值的森林。
该模式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强调社区和保护区共同管理该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有两种意思,一是社区和保护区一同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共同管理。二是保护区缺少人力和物力,社区协助保护区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这种模式可以减弱法律的需求效应,减少了违法活动和现象。保护区和社区可派代表来制定相关政策,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只要社区共管中没有出现分配权益不均,工作怠懈的问题,该模式对保护森林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有部分地区的森林物种繁多,生态密度高。这些森林不应有人类的干扰。实施任何的人为经营模式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损害。应采取自然演替的模式。高保护价值森林内有着多样性的物种,并且生态价值富集。自然演替的模式适合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bob半岛·体育。
近自然经营首先要观察自然生态林的能量流动、地理地质、气候水源和物质循环信息。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和状况,采取相应的人工设施和技术,完善自然生态林的原有生态。本着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来经营森林,构建一个近似于自然生态的模式,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态内的生产力和自然循环力。近自然经营适合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提供生态服务的森林。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395处,面积15 153.5万平方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5.16%,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65处,面积9 169.7万平方公顷。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然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正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层次和水平,要成为生态体系的核心、生态环境的屏障、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生物物种的宝库”的新任务。而“自然资源仍然面临被破坏、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乏科学地认识、保护区权属不清、与当地政府社区关系不协调、管理体制落后、保护与开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问题呈现快速“爆发”的趋势bob半岛·体育。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矛盾的多样性,本文试图用“博弈论——共同预期”的理论,探讨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和谐这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2.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部门和机构。(1)环境保护部,主要负责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评审及其自然保护区的宏观管理BOB半岛,管理理念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2)国家林业局为目前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占绝对优势的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72.65%、面积占79.96%,管理理念侧重于生境保护与物种基因的保存,实行严格意义的保护区管理模式;(3)中国科学院以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庞大的专家队伍为依托,通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介绍国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理念和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等行为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理念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倾向。
1.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博弈。在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矛盾最为典型,可以说是根本性矛盾。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管理者,保护区主管部门和保护区自身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生境的退化、物种多样性加剧消失等严峻形势,必然的选择是通过制定法律(国家机器的强权)、行政管制(国家强制手段)建立起强势的利益(国家的、全局的利益)维护体制,强调的是生态效益,在社区的管理上更多地注重监督和防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即假设的前提是“不合作或不信任的”。社区单位、群众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过去是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现在正在向可持续利用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自然保护区基本上都区划建立在边远山区、湖区等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少密度小的地区,而这些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低、居民受教育程度少、信息的获取量小,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统筹考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他们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区域和群体。
因此,在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博弈中,由于国家的强势干预造成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二者的博弈地位差距过大,使社区在博弈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对任何自然保护行为都首选采取“不合作”方式,直接影响到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建设。
2.自然保护区内社区与相邻区域的博弈。这二类区域在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基础条件基本相似,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近似,但自然保护区的一条边界半岛BOB,使二者的资源利用方式有了天壤之别,边界外的资源利用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边界内的资源利用的限制就十分严格,就是对自然资源影响很小的生态旅游也不例外。例如,南方某部级自然保护区区界外的社区群众利用该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宣传优势,在去保护区的一段约10公里左右距离的公路两侧就开发了5个森林类型的旅游景点,游客摩肩接踵,而保护区内那些更具有开发潜力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因为审批程序上的种种原因无法有效利用。
3.区域之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博弈。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效益的生产者,其他更为广阔的区域作为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区域之间在对生态效益的贡献、职责的履行上严重地失衡。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而发展速度与质量在区域上的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困境。国际上美欧等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国内东中西部的不平衡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更小层面上各省内部也存在这种不平衡,如发达的广东、浙江和欠发达的广西、云南都存在区域的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7年统计数据和环境保护部网站公布的2006年自然保护区数据显示,当年东部的江苏、上海、浙江3省市GDP总量5.62万亿元、财政收入1.093万亿元,中部的江西、湖南、湖北3省GDP总量2.38万亿元、财政收入0.237万亿元,西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GDP总量1.79万亿元、财政收入0.306万亿元,即东部3省市的GDP总量是中部3省的2.36倍,西部3省的3.14倍。而同期相应区域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分别为东部3省市94处和105.12万公顷,中部3省292处和304.05万公顷,西部3省480处和1 424.60万公顷半岛BOB,即东部3省市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只占中部3省的32.14%和34.57%,西部3省的19.58%和7.38%。
其结果,一方面是发达地区经济利益的局部享有和污染的外延,另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利益享有边缘化和生态效益的外延。生态效益的贡献者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者,博弈中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奉献的是无形的生态效益,其他区域得到的是现实的物质产品。
1.正确处理好自然资源保护与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可取、不现实、不允许的,同样以得不到相应补偿的局部群体的利益牺牲为更多群体免费提供生态效益的方式也是难以持久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系统维持与保护的规划时,要贯彻“积极保护BOB半岛、合理利用”的原则,对于社区在经济发展的渴望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上,要以“疏”为主,兼顾“堵”,辅以“打”。
2.正确处理好保护区边界内外社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协调bob半岛·体育。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之一,保护区边界内外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上应该有所区别,但对于那些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利用项目和可以持续利用的、实验区内的自然资源,应在加强科技支撑、做好长期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并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
3.正确处理好区域共同发展问题。“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和“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区域发展”要求我们为生态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群体提供经济补偿和支持,对利益享受群体从法律、政策上明确他们的义务。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生态建设的需要、又要兼顾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考虑整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要兼顾那些为了生态建设需要无法为经济发展做出直接贡献区域的共同进步——“区际平衡”;既要考虑子孙后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要兼顾保护区和社区当代居民生存质量的改善——“代际平衡”。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要、照顾到各利益群体的生存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生态效益维护者(贡献者)的利益和享受者的责任,建立起一个各利益群体间公平博弈的平台,“可持续发展才会从书本上和高谈阔论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行动纲领。”
[1]程松林,程林.江西的自然保护区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5,(1):42-44.
[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