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古人环保很难知行合一当代社会从古人的教训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又一次推到人们眼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我国靠丰富的资源在工业化发展上拼出来一条血路bob半岛·体育。
而如今,靠传统的资源投入型老路难以为继BOB半岛,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资源和环境上的压力与日俱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
国际上,各国通过经济、技术或者国家间的协议来共同治理全球环境,同时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也在研究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协力共进。
但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广泛为人们所关注,在历朝历代的文献记载中,都可发现一些传统的环境保护思想,亦或是统治者为了保护环境而下达的诏令。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儒、道、佛各家各派学者均有提出对于人与环境的看法,总结起来大致可归为护生爱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取节有度等思想。
但是实际上古代的环境治理并未和思想家的先进思想同步,甚至在宋代时期,黄河流域生态危机还一再吿急。为何古人对待环境会知行不一呢?而当代社会又可从古人的教训中吸取哪些经验?本文将带你一一探寻。
自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主张和谐的生存之道。人与自然并非仅是索取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人类要爱护和敬畏自然。
《增广贤文.上集》中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表达要主动亲近自然,对其进行长期的观察,才能了解万物的习性。
战国荀子言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也是说,要爱护山林,山林茂盛鸟兽才会栖息繁衍,而土地和人相互依存,没有土地人们无法生存,没有人类土地也无人守护。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有自身的规律,不会随着人类社会而改变,并且这种规律也无法控制。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主张要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则,并且要敬畏天道,顺应自然。古人重视自然法则,强调天人合一,人与环境是一个共生体,环境中的山川,河泊,草木均能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也能与其共存亡。
《吕氏春秋》里提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若抽干河水,烧毁山林来打鱼或者狩猎,怎么没有呢,但这样做的话明年却没有了。
孟子言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也是强调,不能在鱼类繁殖,树木生长之际进行捕捞或者伐木,不能妨碍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这样才会有充足的资源供人类享用。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古人对资源很强的管理意识,并非盲目开采利用。
早期的统治者专川泽之利,各种奇珍海味要供统治阶级享用,致使环境保护并未受到重视。后来随着生态问题的加剧,宋朝在原来所设的管理川泽的虞部和衡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职权,对于鸟禽兽类的保护也更具体。
宋太宗《禁采捕诏》规定,不能在鸟类、鱼类生长期从事狩猎捕捞工作,也倡导人们自行爱护生物资源BOB半岛。后来明朝亦规定冬夏之交,罝罛不施川泽,,毒药不施原野,防止人们的行动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但即使有这些规定,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难落实。动植物保护禁令会使得乡绅阶级利益受损,而地方权贵又掌握一方控制权,官员和乡绅势力勾结,使得上级的禁令难以落实。
统治阶级与环境保护间的利益得失纠缠,在几千年的环境保护问题中一直难舍难分,使得各朝代相关的制度并未发挥出实效bob半岛·体育,而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进展的一大难题。
底层百姓是生态保护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约束,处于底层的群众并没有权力来使上层制定的政策对自己有利。统治阶级的政策只会倾向于自身,但是他们却不是保护环境的主体。
另一方面,统治者常按照常识性判断下诏,对狩猎、捕捞时间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而繁重的赋税又使得百姓生活负担极重,上面阻断了百姓除种植粮食外的谋生之路,使得部分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甚至食不果腹。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的短期行为,为了生存私下加大对资源的索取力度,进一步造成环境的恶化。从这一点来看,在青黄不接之际,要想保护环境,又不激化群众矛盾,地方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资供给保障、削减杂税是十分必要的bob半岛·体育。
古人所提的思想多来自于精英阶级,虽然这些思想十分先进,但缺乏社会各阶级间的协作,无疑只是纸上谈兵。底层群众大多数目不识丁,由于文化素质和社会视野的约束,对于上层精英思想了解不足。
并且他们关注的只是生存机会最大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思想层面的差距,使得他们并不能在行动上贯彻当时的先进思想。
而统治阶级一面在制定政策限制人们行为,一面又顾及自己的既得利益,使得颁布的政策措施不全面,或者执行不严格,仅仅流于形式。整个社会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很难达成高度的统一,即使有先进的思想,也很难知行合一。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使得思想与行动不一致,短期性的既得利益对各阶级人们的吸引力远大长期而又充满风险的环境保护带来的收益,有限理性的人们必然会表现出知行不一。
简而言之,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是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提高基层群众思想素质,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一方面,必须要使群众从环境保护中受益。地方政府可以设置环境保护基金,对表现优异的个人或企业进行表彰,同时也必须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真切感觉到环境优化带来的益处,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护环境。
制度约束对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不仅要制定完善的资源规划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等,还需要因地制宜,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必须加大对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执法部门的威信力,对企业或个人形成强劲的约束力。借助内外部的共同约束,减少社会主体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行为。
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要增加,并且投资结构也要适当调整BOB半岛。一方面是科研经费要增加。当前要注重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开发,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等,而这些项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重点突出生态问题的整治,特别是农村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农村群众提供生态福利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也需要合作项目牵线搭桥,使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对于人与环境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诸子百家的思想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这也是当今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义。
虽然古代的环境治理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但是以史为鉴,我们仍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其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各方面的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同时,社会各群体的合作也必不可少,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各界人士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来守护。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