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BOB半岛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官网!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BOB SPORTS

联系我们

邮箱:youweb@qq.com
电话:0898-6666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BOB半岛刘宏:信息传播影像化对媒体的两种影响

发布日期:2024-03-22浏览次数:

  BOB半岛刘宏:信息传播影像化对媒体的两种影响导 读: 受众通过使用影像反客为主,成为影像传播的主体,获得一定程度的主体性。本文力图探讨受众的影像化生存对媒体的影响,并进而分析影像使用中的主体性位移。

  互联网带来了影像的时代。今天看来,我们过去曾经熟悉的读图时代可以说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那时候的图片是围绕文字展开的,图像是为文字服务的。如今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影像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文字开始为影像服务,文字说明图像,而非相反。

  一种语言想要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通常需要几个条件。首先,它要有足够数量的语言积累。文字在登上统治地位的时候,印刷机帮了很大的忙。有了印刷机以后,文字变成了可以复制的语言。复制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复制让文字成为不可限量的存在;二是复制可以让文字在复杂的传播过程中保持准确性。互联网的到来帮助影像解决了它的存量问题,画面从稀缺变成了过剩。那么,画面普及会代替画面崇拜吗?应该说画面崇拜与画面稀缺有关,当互联网带来了过剩的画面时,画面崇拜几乎是必然受到抑制。我们可以发现代表文字崇拜的文学已走下神坛,如今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形成了挑战,短视频的流行证实了画面的普及程度,已经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影像的做假正在威胁画面的实证性。

  最后,它需要方便使用。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影像只是少数人使用的工具,大多数人仅仅是接触或者观看影像,而不是使用影像。在这种情况下,画面崇拜就超过了文字崇拜,上电视或出镜成了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媒介工具获得了技术上的公共性,使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使用突破了接触的边界,打破了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界限,把传播的主体性赋予了使用者。

  我们以前的研究很少关注传播介质对受众分化和聚合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影响可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观众来说,影像传播具有很强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部分观众趋向于一致性。对读者而言,文字传播的高门槛几乎注定要使大多数读者表现出高雅的一致性。结果是声音传播的受众分化反而最明显。

  虽然文字和画面都属于视觉传播范围,但文字的进入门槛被公认为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我们不容易理解的现象,即门槛越高,受众的分化程度似乎越低。同时带来一个问题bob半岛·体育,为什么电视的门槛被认为是最低的,而观众的一致性程度貌似非常高?这是不是一种媒介的极端性反弹?或者说媒介门槛高和低都有可能形成介质的依赖?我们甚至可以由此认为,电视不如报刊那样适合发表评论,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评论是理性的,这一点非常适配于纸质媒介,而不适配于感性的电视。电视的煽情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影像的通俗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理说,受众的一致性应该有利于媒体,说明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强大,但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影像造成的受众一致性并非观点上的一致性,而更多的是情感和情绪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很容易被利用的bob半岛·体育,可以说是“双刃剑”。我们经常看到因为一个短视频引发的危机事件,这种事情相对较少发生在文字媒介上,原因是影像媒介制造的观众一致性缺乏理智的态度,它突出的是感性的认知,是对画面的实证性的依赖,是对事实的过度消费。在很多人眼里,影像和是可以画等号的。

  网络出现后,我们好像觉得眼前的一切媒介都可以被网络取代,不仅是报刊和广播,甚至包括电视。在我们还在讨论网络视频能否取代电视的时候半岛BOB,仿佛突然间就转移了视觉传播的重心,如今的重心不再是电视覆盖文字bob半岛·体育,而是视频代替电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像已经失控了。这是相对于以前而言的,在电视时代,影像虽然也多到了泛滥的程度,但总体来说还是可控的,因为有发布的机构,电视台掌握着大部分影像的发布权,普通人只是作为观众来观看这些影像。也就是说,在影像面前,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角色是泾渭分明的。例如,一些电视台曾经出让摄像机给某些被挑选出来的群众,希望他们可以定期拍摄身边的新闻在电视上播出,这当然是电视台的视角。

  网络出现以后,影像的技术门槛似乎烟消云散了,因为它是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播出平台,不仅可以容纳我们所有的文字和声音,还能播出我们所有的影像。这当然是技术的功劳,就像是理工科解决了文科的问题。之前的数字化已经轻松解决了胶卷和胶片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影像的拍摄成本。后来的手机时代更是让每个人都成了影像的潜在制造者BOB半岛。于是,剩下的问题只是,如同文字的海洋一样,影像也正在用数量埋没自己。同时,视频时代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画面思维bob半岛·体育,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形成了“无像不新闻”的思维习惯半岛BOB。这就出现了文字思维和画面思维的某种对立,或者说文字和画面之间呈现出代沟式的隔阂。

  从有图有到后时代,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应该说就是影像。影像从介质的角度推动了情绪在先和事实在后,形成了一种带动真理的潮流BOB半岛,主体和客体的身份转换变得游刃有余。

  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传播者一方,这种主体性通常是以机构的和集体的方式出现的。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性则更多地体现在受众一方,这种主体性经常是以个体的和群体的面貌展现的。传播的主体性的这种微妙变化是通过媒介使用来实现的。

  虽然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命名上翻译得并不准确,但用在网络时代也有比较贴切的效果。从技术的主体性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还可以给“使用与满足”理论换一个新的名字,即“使用与替代”,意味着通过媒介使用,传播客体可以变成主体,读者可以变成作者,受众和传播者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使用”的概念,“使用”一词可以说表达的是积极的主动的行为。被使用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使用的一种异化,就像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使用既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人对工具的使用可以达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上手和顺手,即忘记使用的使用。

  在使用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即媒介”。我的这个观点虽然套用了麦克卢汉的句式,但和他的观点“媒介即讯息”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他讲的是媒介和讯息的关系,重点是媒介营造的环境,等于说媒介改变了人。而我则认为是人改变了媒介,标志是人变成了媒介,依靠的是人对工具的使用。在这里,我强调的是人和媒介的关系,讯息只是这种关系的产物。麦克卢汉还有一句名言——“媒介即人的延伸”。我们当然可以从媒介的物质性和具身性来研究他的这种想法,不过,从他的相关著作来看,他并没有强调人对媒介拥有的主体性,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领军人物bob半岛·体育,在传播学中他通常被归入技术流派,意味着他相信媒介可以从外部改变人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更相信媒介对人的改造。

  从传播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媒介即使用”BOB半岛。也就是说,不能使用的或者不方便使用的媒介都不是好媒介。媒介应该是好用的,媒介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媒介使用让人变成了媒介的主人。所谓的媒介素养也是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提高的。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调查总是会问读者接触了什么媒介,而接触和使用这两个词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接触的含义往往是浅尝辄止,平时我们说让两个人接触一下,也是这个意思。而“使用”则涉及主体性——谁使用。

  手机可以说是第一个被人们大规模使用的媒介,我们不能说人们只是在接触手机,在手机问题上,接触和使用是同义词。触屏的概念最能够说明问题。苹果手机刚问世的时候,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它看上去有了媒介的功能,明明它只是一个产品,今天我们逐渐清楚了,在新媒体时代,媒介首先需要成为一个产品,然后它才能够变成一个渠道。而不是相反。这里面有一个道理,就是没有被使用的渠道会失去渠道的意义。虽然产品这个词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媒介的最新变化,并且它含有明显的市场经济色彩,但目前我们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反映这种媒介变迁。

  学习媒介和使用媒介是有区别的,看新闻是学习媒介,转发新闻是使用媒介。看电视是学习媒介,发弹幕是使用媒介。听广播是学习媒介,做音频直播是使用媒介。

  举例来说,新冠疫情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陆续出现很多研究疫情的论文,而且就像是带来了学术的重新洗牌,这并不是说经典的理论都过时了,而更多的问题表现在如何使用这些理论上。我们几乎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习惯性地运用那些理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冠疫情是一个影响人类的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全球性的公共健康事件带来了世界性的理论变化,特别是实践化的理论。

  在媒介化社会里,技术似乎又回到了它的词根状态bob半岛·体育,即一切的制作。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即媒介。这不是关于技术的哲学讨论,也不是理工科范围的技术应用,而是技术的内容化。技术从工具化阶段来到了内容化阶段,我们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忘记了工具,因为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对大部分人来说,文字作为一种技术,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得心应手的水平。声音传播也是如此。只有影像是一个例外,按理说影像的技术门槛是最高的,但手机似乎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换言之,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产物BOB半岛半岛BOB,它首先让人获得的是技术自由。于是,媒介的顺序发生了逆转,原先技术难度最大的影像生产如今变成最容易的了,文字重新恢复了它的高门槛。我们在微信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就是很多人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这是典型的先易后难的案例,尽管也有文字转语音的功能,但并不流行。而视频由于包括了音频的功能,剩下的只是对文字的态度,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做到画面和文字互译,好像也很少有人有这种需求。

  媒介语言有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成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可以说媒介语言的技术和内容是分离的。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技术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BOB半岛,结果是年纪越小的网络原住民反而成为越容易使用媒介技术成果的群体,技术语言显示了反向运动,技术完成了去权威化,媒介语言的学习变成了娱乐化使用。

  从媒介使用的角度看,文字似乎是进入门槛最高的,因为有文盲,有不同文字的学习难度,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有一些方言是没有文字配套的。但是BOB半岛,如果从使用工具的角度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文字是依靠一支笔,对记者和作家以及普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影像则不同,从照相机到摄像机,影像的工具门槛都是最高的。影像的观看是一码事,影像的使用又是另一回事,观看是一种客体行为,使用是一种主体行为。

  以往我们只是偶然地在电视上看到新闻现场有目击者用影像设备拍到了实时的画面,他们不是被媒体派去采访新闻的摄影记者,而仅仅是碰巧经过新闻现场的目击者。今天的电视台已经开始接受新闻现场目击者用手机拍摄的画面,虽然手机画面的清晰度赶不上专业的摄像机,但现场画面的新闻价值往往高于文字。

  短视频是现在讨论的一个热点。过去我们总觉得画面比文字更难计算信息量,特别是短视频,似乎充分表现出影像的粗糙,奇怪的是,这好像反而有利于识别它的信息量。短视频是通过组合发挥作用的,或者说它是刷出来的。这一点在文字上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刷微博很难扩大信息量。

  为什么现在的公共电子屏受到冷落?因为它还依然停留在渠道的意义上,换句话说,媒介内容首先需要变成一种产品,然后才能找到渠道。短视频就是一个例子半岛BOB,它恰恰在媒介使用上是非常方便的,或者说它在媒介使用方面有自洽性,传播者和受众身份的转变是不自觉的。有人在农村做有关短视频的调查,结果当地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知道短视频指什么,他们知道的是抖音。

  今天已经不是长篇大论的时代,有趣的是,视频长了似乎就变成了文字,文字短了仿佛也可以变成视频,这也许是互联网带来的一种特殊的变化。按照传统的逻辑,短视频似乎是不适合国际传播的,因为跨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长度,但李子柒视频的海外走红好像挑战了传统观念。

  传播学的媒介事件理论是以电视直播作为研究蓝本的,如今电视直播受到了网络直播的挑战。虽然电视对俄乌冲突的直播会受到关注,但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鲍德里亚的观点,即我们难以从电视上看到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在这一刻仿佛是没有距离的,越远越有生命力。而画面似乎正好相反,靠近现场不意味着靠近现实。

  今天的网络直播已经超越了麦克风的范畴。直播曾经是最有仪式感的传播行为,或者说它是仪式传播的典型,如今被解构了,网络把直播变成了日常化的操作,这和传统直播形成了鲜明对比,直播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一定程度上破壁了。

  手机和Vlog都应该算是一种自我影像,甚至网红的直播也可以划入其中。只不过自我影像和自我文字表达是有区别的,日记是自我文字表达的代表,往往是一个人年纪大了的时候就停止写日记了,这恐怕与日记的自我暴露程度有关。儿童不会在文字面前产生自我镜像的困惑。自我影像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外部化。

  纪录片运动曾经贡献了纪录片精神,如今的网络直播也在改变我们对纪实的认知。当直播的权利从媒体普及到个人,纪实的主体发生变化,这是对影像主体的改变。对带货的主播来说,直播是全部的意义。而对李子柒而言,直播是陷阱。李子柒的诗意是通过视频来栖居的。带货主播是属于时间的,李子柒是属于空间的。

  信息传播的影像化缩短了社会感知的距离,使得传统媒体必须适应影像化的方式,这对以意义和方向见长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半岛BOB。如今传播学意义上的地球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像来建构的半岛BOB,影像自媒体给新闻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直接传播的机会。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

0898-66668888

手 机:13988888888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2002-2025 BOB半岛环境水务治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京ICP备19001889号-1